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

小提琴介紹

一般人在提到所知的樂器時,幾乎不可避免地都會把小提琴擺在前幾位。它清脆的聲音,人人耳熟能詳。它的音質多變,在管弦樂團佔有主導地位。
    小提琴是所有樂器中最為人喜愛的一種,優美的音色和出色的情感表現,實在是獨奏最理想的樂器。近幾世紀來,小提琴一直大受演奏家和聽眾歡迎。此外它在交響樂和室內演奏器中扮演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所有現代樂器中,小提琴可說是最簡單的一種,主要的部份包括一個上過漆、光滑、中空的木製共鳴箱,以及一個長長的琴頸;四條絃緊繃繃地架在琴頸上。這種曲線優美的設計,並不祇是徒具裝飾的功能,其大小的比例完全是依據聲樂學設計的。小提琴的外形雖簡單,結構卻可細分成七十個部份。
  小提琴的存在可遠溯至西元1550年,至於何時成為有地位的樂器,則要追溯至1600年左右了,當時它第一次以標準的姿態出現在義大利的歌劇交響樂團裏。到了1626年,法王路易十三在宮中組織交響樂團,小提琴的地位因而再提高,自盧利以後,它的聲譽更為卓著。
    在早期,由於小提琴的絃太粗,而且架得太鬆,所以音調呆板而低微。在十八到十九世紀之間,小提琴製作技巧得到小提琴作曲家韋發第和塔替尼諸人的啟發而大有改進。他們在協奏曲和奏鳴曲獨奏時要求飽滿、清晰而響亮的聲調,因此改用較細的絃,而且把絃拉得較緊,以使演時能發揮得盡善盡美。其他細小的改變是小提琴的內部結構和指板,以便承受額外的拉緊。
  於是,演奏的水準大大提高,不僅節奏流暢,而且能闡釋曲中的意義。左手奏技巧已漸臻完美,而新指法亦不斷推陳出新。
  在十八世紀初期,已開始流行把小提琴架在顎下演奏,取代抵著胸部或鎖骨的演奏法。十八世紀末期弓絃也有顯著的改善,彈性較佳,長度寬度皆有增加。
  十八世紀末期,小提琴已建立現代的形式,中世紀的小提琴再也派不上用場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因帕格尼尼(1782~1840)而大放異彩,他出神入化的演奏,令聽眾如痴如醉,幾近歇斯底里的境地,有人譽之為「小提琴之王」,誠非過譽。帕格尼尼為小提琴創作了許多複雜而美妙的音樂,至今仍是音樂界名手的最有挑戰性的項目和靈感的泉源。
  小提琴是最好的獨奏項目,若說鋼琴是樂器之王,那麼小提琴則為樂器之后。現今一流而為聽眾熟知的小提琴演奏家有:海飛滋、史坦因、曼紐因、佐克曼等。
  在地中海沿岸各國,小提琴是浪漫抒情的象徵,樂手在小餐館桌旁用它來取悅年輕的情侶;同時,它也是跳舞時的良伴,幾乎所有傳統舞蹈均以小提琴伴奏。在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常見吟唱詩人一邊歌唱一邊拉奏弦樂器。
  
    小提琴是最能表達感情的樂器之一,許多作曲家用它來喚起聽眾的共鳴。藉著不同的演奏方式,小提琴可以產生各種不同的聲音效果。以弓拉琴弦,可以產生柔和的琴聲,營造安靜詳和的氣氛,亦可發出如童聲高音般的純淨音色;以弓擦琴弦,可以產生充滿怒意的刺耳效果,用來描繪暴風雨過境或暴亂場面。
  手指沿琴弦滑動按壓,則可以為悲傷的音樂增添令人感到顫抖的效果。以指撥琴弦產生短促明快的聲音,則與輕快的氣氛相互呼應,常用來描繪舞蹈或雨滴落地時的情景。
  近年來,小提琴成為現代流行樂及爵士樂愛用的樂器之一。許多搖滾樂手及流行樂器手已棄用音響合成器,把音樂改編成採用大量小提琴的管弦樂曲,以創造比較柔和的效果。
小提琴的發聲原理
發聲原理圖
    拉弦或撥弦可發出聲音。琴身內部的空氣藉此產生振動而發聲,稱為共鳴。
  四條琴弦自小提琴的底部延伸,跨過琴馬,至指板尾端以弦軫固定。調音方法是扭動弦軫以調整琴弦的鬆緊。
  琴音的高低決定於琴弦的大小、粗細及張力。愈短、愈細、愈緊的琴弦,所產生的音愈高。起初琴弦以羊腸製成,如今多半用合成材料取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