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小提琴演奏家 許寧芝


Juilliard School小提琴演奏碩士。曾任紐約Jupiter Symphony Orchestra之樂團首席,並獲選2001年“樂壇新秀”。

小提琴演奏家 李威萱


法國國立馬爾梅松音樂院小提琴及室內樂最高演奏文憑,並獲最高榮譽殊榮。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小提琴演奏團員。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小提琴及室內樂講師。
臺北市人,自幼學習小提琴。曾就讀秀山國小、臺北市立南門國中、及臺北市立中正高中音樂班。曾獲臺北縣音樂比賽少年組小提琴獨奏優等第一名。
1996年於16歲時赴法留學,先後考取就讀於法國國立馬爾梅松音樂院 ( 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 Region de Rueil-Malmaison ),及法國國立歐內舒柏音樂院 ( Ecole National de Musique d’Aulnay -sous -Bois ),旋即於1998年於馬爾梅松音樂院取得小提琴演奏高級班金牌獎。留法期間師事於 Dominique BARBIER、J.P.BERLINGEN 、Jean LENERD及Maurice MOULIN 教授。
旅法期間曾獲U. F. A. M. 國際音樂大賽 ( Concours Internationaux de Musique U. F. A. M .)、Nerini 音樂大賽 ( Concours National Nerini )、法國貝龍大賽 ( Concours Leopold-Bellan ) 等多項小提琴國際大賽獎項,並多次獲邀於法國巴黎台北新聞文化中心及法國巴黎華僑文化中心演出。
1996年以最小年齡(16歲)通過甄選參加亞洲青年交響樂團 ( A.Y.O ),於臺北、京都、大阪、東京、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曼谷、河內、馬尼拉等都市巡迴演奏。
1997年5月應指揮 Thomas Schonberg 之邀至瑞典黑德摩拉市 ( Hedemora )演出,與黑德摩拉交響樂團協奏演出莫札特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並深獲佳評。
2001年於台北國家演奏廳舉辦獨奏會 <琴韻新聲>,並與數位國內外音樂家同台合作演出,黃新財、何君恆、白書怡、潘怡靜、HAN So-Ra 等。
2002年8月返國旋即考入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任職為小提琴演奏團員。
2002年12月應作曲家林進佑教授之邀於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演奏廳,台灣首演林進佑教授之作品 "台灣幻想曲" ,為小提琴與鋼琴。
2003年受邀獲聘為" VOLVO華禕音樂大賽 "任執行長一職。
2005年5月於台北新舞台舉辦個人獨奏會 <純粹 ~ 法蘭西>,並深獲佳評。
2005年6月於台北國家演奏廳與聲樂家陳南慧合作演出 <歌與小提琴> 音樂會。
2005年10月應邀『品味音樂會』於台北國家音樂廳與陳威稜、王逸超、何君恆、邱明宏等音樂家共同演出莫札特豎笛五重奏。
2005年12月於台北國家演奏廳舉辦小提琴慈善音樂會 <吉普賽之歌>,並將音樂會之所有門票收入全數捐贈予慈濟功德會。
2006年4月於台北國家演奏廳、新竹市演藝廳桃園縣演藝廳舉辦個人巡迴獨奏會  < Passion of BRAHMS >,演出全套布拉姆斯21首匈牙利舞曲。
2006年10月於台北國家演奏廳舉辦 <北歐印象> 國際扶輪&李威萱慈善音樂會,演出西貝流士、葛利格、布魯赫:瑞典舞曲等北歐作品,並獲" CHIMEI奇美文化基金會"贊助" B.S. FENDT 1830 "名琴於音樂會使用。
2007年9月於台北愛樂暨梅哲音樂文化館與中提琴家王瑞、鋼琴家許志瑜演出 "莫札特美聲小、中提琴" 室內樂音樂會。
2007年10月於台北愛樂暨梅哲音樂文化館與鋼琴家許志瑜、中提琴家何君恆、大提琴家婭力木、低音提琴家周以珊演出 "鱒魚五重奏" 室內樂音樂會。
2007年11月於台北國家演奏廳舉辦 "2007新逸藝術華人樂壇的驚豔~推薦篇
輕舟漫遊 ~塞納v.s.多瑙~" 音樂會與鋼琴家許志瑜、中提琴家何君恆、大提琴家婭力木、低音提琴家黃新財演出莫札特、拉羅、舒伯特等室內樂作品。
2008年2月於VOLVO華褘汽車新莊展示中心舉辦小提琴獨奏會 "燕子來了" 。
2008年5月於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國際會議廳,舉辦 "華褘汽車&台北愛樂社區音樂推廣" 音樂會指揮演出連續獲得2年全國音樂比賽優等第一名的台北縣安坑國小弦樂團。
2008年6月於台北愛樂暨梅哲音樂文化館舉辦小提琴獨奏會,演出 "《西貝流士》北歐巨匠V‧S《克萊斯勒》小提琴之王" 音樂會。
2008年8月於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迴廊咖啡劇場,舉辦 "華褘汽車&台北愛樂社區音樂推廣" 音樂會與小提琴家陳臻嫻、中提琴家何君恆、大提琴家黃紅溶、低音提琴家黃詩倩演出弦樂五重奏。
2008年11月於台北愛樂暨梅哲音樂文化館演出 "給你的小步舞曲(Minuet for You)─巴哈經典舞曲Remix重新演繹" 與鋼琴、電吉他、電貝斯、爵士鼓、小提琴、中提琴、手風琴等樂器融合古典與搖滾元素重新演出巴哈作品;並於12月錄製發行同名CD專輯。
2008年12月於台北圓山大飯店國際會議廳參與演出 國際扶輪3480地區 "讓「全球小兒麻痺根除」夢想成真 慈善音樂會" 。
2009年2月於 VOLVO華褘汽車新莊展示中心舉辦小提琴獨奏會 "Music for Life春天的海角" 音樂會。
2009年12月應指揮孫愛光教授之邀於台北市中山堂,與陽光台北青年管絃樂團協奏演出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演奏家 羅契柯



 

【記者郭政隆/嘉市報導】嘉義市提琴節,邀請來自白俄羅斯的小提琴演奏家羅契柯(Vladimir Klochko),將於516在嘉義市文化局音樂廳為嘉義鄉親演奏優雅曲弦,四歲開始習琴的羅契柯,父親是他的啟蒙老師,先後受N.BratennikovE.ChugaevaO. Parkhomenko調教,獲得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碩士、博士學位。
1980~1990受聘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並擔任明斯克歌劇及芭蕾樂團首席小提琴,任教期間曾獲蘇聯西區全國協奏曲冠軍。 1992年受邀擔任台灣省立交響樂團絃樂指導,並任教東海大學音樂系暨音樂研究所以及高雄師範大學音樂系。
 1996年接任莫斯科國際『藝術天地基金會』台灣代表,致力於發掘在音樂藝術方面有特殊天分的人才,常受邀於白俄羅斯 (Belorussia) 拉脫維亞(Latvia)舉辦講座及個人演奏會並擔任大師班指導,他的學生遍及俄羅斯、奧地利、德國、美國、荷蘭、日本、紐西蘭,並常受聘擔任國際小提琴比賽評審。

演出紀錄:
與白俄羅斯國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由D. Kabalevsky親自指揮之小提琴與交響樂協奏曲。
與國立莫斯科大學室內樂交響樂團演出J.S.Bach, Torellii, Albinoni等作曲家之小提琴與室內樂協奏曲。
與白俄羅斯國立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國立室內樂交響樂團演出眾多作曲家之協奏曲。
與台灣省立交響樂團、東海大學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許多知名之小提琴協奏曲。
與鋼琴大師Jorg Demus Peter Ritzen 有豐富的合作經驗。
Zakhar Bron & ESO 於國家音樂廳共同演出。
Igor Olovnikov於白俄首都國家音樂廳定期演出,於俄羅斯境內巡迴演出。

小提琴演奏家 薛志瑋

薛志璋 
志璋,臺灣籍小提琴家,15歲正式習琴,兩年後舉行首場個人獨奏會。1992年以小提琴專業最高分考入國立藝術學院(現臺北藝術大學),師從林克昌、蘇正途教授;室內樂師從蘇顯達教授。2000年6月赴德國深造於德特蒙音樂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Detmold),師從義大利小提琴家Marco Rizzi,2003年以最高分取得藝術家文憑(Künstlerische Diplom)並繼續深造就讀獨奏家文憑(Konzertexam)。在德期間任德特蒙歌劇院第二小提琴首席(Landestheater Detmold)及波昂古典愛樂第一小提琴(Klassische Philharmoni Bonn),此外與中提琴名家今井信子(Nobuko Imai)多次合作,演出巴哈、莫札特、布拉姆斯、德沃札克等人作品、並曾接受Erick Friedman、Gerald Poulet、Vesselin Paraschkevov、Saschko Gawriloff、Roman Nodel、胡乃元等大師個別指導。

小提琴演奏家 郭怡屏

0502 郭怡屏.JPG  

高雄市人。畢業於七賢國小、新興國中音樂班、鳳新高中音樂班,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修小提琴,現任職於高雄市交響樂團。
獲高雄縣市音樂比賽多次優異成績。
籌組弦樂四重奏參加台灣區音樂比賽榮獲優等獎。
於高雄文化中心舉行「郭威廷與郭怡屏中小提琴獨奏會」。
於高雄文化中心參與「中提琴故事(二)」演出。
於台北國家演奏廳參與「中提琴故事(三)」演出。
於高雄文化中心參與鄭吉宏「紙飛機的奇響」音樂會演出。
參與第三屆GALA盛會演出,並擔任樂團首席。

小提琴演奏家 徐錫隆

0613徐錫隆.jpg 

  出生於台中的囝仔,三十多年前由學校對弦樂的推廣中,接觸到黑黑的盒子,經央求開百貨行的父母購買後始認識提琴,在家族的反對下,母親認真的堅持,為照顧生意同時監督阿隆練琴,父親經商之繼光街店面走廊遂成為他的舞台,畢業於台中光復國小、雙十國中音樂班,高中考取師大附中音樂班(488班)北上求學間,加入由張文賢教授指揮之台北室內管弦樂團,東吳大學音樂系期間即開始與現任台南藝術大學校長-李肇修,陳玉芳、葉乃誠等學長組成弦樂四重奏,另加入由已故指揮大師-亨利梅哲之台北愛樂室內及管弦樂團。曾師是趙永男、蔡明時、張文賢、蘇正途等教授,在德國求學期間,師承已逝提琴大師奧得諾波索夫教授(Prof. Odnoposoff, Ricardo 1914~2004),他是Carl Flesch嫡傳弟子也是1932、1937年維也納國際小提琴和布魯塞爾易沙意國際小提琴比賽獲一等獎的小提琴大師,小提琴家-徐錫隆鑽研Carl Flesch的提琴教學法:在音階系統、指法、持弓、音樂性的表現得到精粹的傳承。

  1993年自德學成歸國,每年定期舉辦個人巡迴獨奏會,多次與樂團合作演出小提琴協奏曲。曾陸續受邀擔任樂團首席有:台灣室內樂團、台灣神學院管絃樂團、台北愛樂青年管絃樂團、台灣古典學院室內樂團、風城世紀管絃樂團、表演工作坊「這是香格里拉」、手護台灣交響樂團等樂團;亦曾應邀赴香港、北京、上海、法、德、斯洛維尼等地作巡迴公演及音樂交流。十四年來領軍樂享室內樂團優秀音樂家積極參與企劃社區、企業、政府單位等各界邀演獨奏、室內樂、交響樂團將近數百場巡迴演出於國家演奏廳、國家音樂廳及台灣各地文化局演藝廳等地。與提琴家黃維明、陳瑞賢、陳建安共組亞太弦樂四重奏持續推出室內樂系列音樂會迄今十一年,殷切地希望如此持續推廣能爲提升國人之音樂欣賞風氣盡綿薄之力。
  於1994年起企劃提琴團體教學,成功地與基隆、台北縣市、豐原、台中等地之學校合作成立弦樂團,促成學習提琴者踰千人,爲使教學能質化及簡易入門,編著「快樂森林」小提琴教本兩冊,研究教學方案、綱要,致使音樂人口及音樂欣賞家庭倍增。2004年擔任發起人籌組台灣室內樂藝術推廣協會,結合更多音樂家致力室內樂之推廣。
曾任指揮於長庚大學弦樂團、陽明大學弦樂團、福星國小音樂班弦樂團,現為東吳大學音樂系兼任副教授,並任教於師大附中、國立清水高中音樂班,指揮樂享室內樂團、喜樂之弦、三采室內樂團及豐原交響樂團、同時為亞太弦樂四重奏成員、台灣室內樂藝術推廣協會理事長、樂享室內樂團團長暨音樂總監。

小提琴演奏家 余道昌

0627余道昌.jpg 
 台灣小提琴家余道昌是目前全美國最傑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中之一,他美妙絕倫的演奏及高超精湛的小提琴技巧,在美國音樂界倍受高度的肯定與讚賞。
  
  余道昌出生於台灣台北市,四歲由已故馬孝駿(馬友友父親)博士啟蒙,五歲改隨李麗淑老師,六歲以第一名優異成績考入台北市私立光仁小學音樂班,師事李淑德教授。1984年獲得台灣區音樂比賽小提琴獨奏首獎,隔年通過教育部音樂資賦優異兒童出國甄試,同年得寬達公司與民生報主辦「世界兒童日」才藝甄選首獎,並以音樂總成績及弦樂第一名畢業於光仁小學音樂班。十歲開始演奏的他在1986年以第一名獲長榮(現今張榮發基金會)全額獎學金赴美就讀。

  在美期間曾先後師事Berl Senofsky,Sylvia Rosenberg,Victor Danchenko,Daniel Heifetz,Roman Totenberg等教授。1989年回國參加李淑德教授生日音樂會與名小提琴家林昭亮、胡乃元等在國家音樂廳同台演出,並隨同當時文建會主委郭為藩先生晉見李總統登輝先生。1990年獲Peabody協奏曲比賽首獎。
  1992年應華府中美音樂協會推出「冬季音樂響宴」於馬州蒙哥馬利大學藝術中心獨奏演出。1994年贏得Marbury小提琴比賽首獎,同年回台灣參加台北市第三屆世界小提琴大賽獲國人最佳演奏獎。1995年取得馬里蘭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Peabody音樂學院學士學位並於次年取得碩士學位。1997年贏得Yale Gorden弦樂比賽首獎。1998年以「全額音樂獎學金」在馬里蘭大學攻讀並獲音樂博士學位。
  2000年至2004及2008年曾擔任Heifetz國際音樂學院教授並多次在其音樂節演出深獲佳評。2003年曾應聘為馬里蘭大學教授。自2003年起至2008應聘為Peabody音樂學院及Juilliard音樂學院先修班客座。

  余道昌的獨奏以及室內樂演出足跡遍及北美各大小城市,曾與名小提琴家Daniel Heifetz、名聲樂家Carmen Balthrop、名鋼琴家Ruth Laredo以及其他傑出音樂家合作演出。曾應邀在甘乃迪中心,史丹佛大學,田納希大學,加州大學Chico與Northridge分校,華盛頓音樂沙龍,Palm Spring與San Diego藝術博物館音樂節,Music in The Great Hall音樂節,哈維德大學,弗瑞德克大學,Waterford音樂節及Sunday at Three音樂節等多處演出。曾與美國Asheville與UTC交響樂團合作貝多芬三重協奏曲及布拉姆斯雙協奏曲深獲好評。最近曾受邀參與華府台美人傳統週,李前總統蒞臨華府歡迎餐會,台灣同鄉會主辦的台灣之夜及 228六十週年紀念會演出並深獲好評。因其在美國音樂界傑出的表現曾多次受邀在華府雙橡園舉辦的國宴上表演。2007年參加由美國馬里蘭州藝術委員會主辦的躍起之星(Rising Star Award)藝術家選拔,以自己改編的卡門幻想曲征服全場七百餘樂迷,高票獲觀眾選為當屆首,並贏得美金伍千元首獎金。

小提琴演奏家 林子平

P6161149.JPG 

1979年出生於高雄市,自幼常受老師讚譽音樂性佳,琴聲音色優美,五歲起修習小提琴,是國內音樂比賽的常勝軍,活躍於高雄市的表演舞台。現就讀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班,師事Dmitri Berlinsky (帕格尼尼國際大賽首獎得主)。師事楊國熙老師、蔡文河老師、方永信教授、簡明彥教授、 宗緒嫻教授及曾耿元教授。亦曾受教胡乃元、林昭亮、Prof. Victor PikaizenProf. Alice SchoenfeldProf. Pamela Frank 等大師的指導。
19912002 在校期間皆擔任樂團首席。1991年與高雄市交響樂團演出巴哈雙小提琴協奏曲。1993與高雄市青少年交響樂團協奏演出巴哈雙小提琴協奏曲。1995起四度獲選為亞洲青年管弦樂團團員,巡迴亞、歐、美各國,並曾於美國白宮演出。19985月由高雄中學管弦樂團協奏演出韋尼奧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20013月於高雄市文化中心及淡水鎮文化中心舉辦個人小提琴音樂演奏會,2002年獲選為文建會室內樂培訓計畫成員,接受Pro. Klara Benjamin Belkin 一系列完整之室內樂課程,八月獲全國台加室內樂比賽三重奏第一名,並赴紐約Merkin Hall演出。2003年獲關渡新聲優勝並與北藝大管弦樂團協奏演出RavelTzigane2004年參與世紀之星小提琴協奏曲大賽,獲得最佳中國作品詮釋獎,且獲得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合作演出。
2005年到美國琵琶蒂音樂院攻讀研究所,在校期間曾獲選參與巴爾地摩交響樂團的演出。 20075月於琵琶蒂音樂院獲得碩士學位,且獲頒J.C.Van Husteyn Award獎,9月即進入密西根州立大學就讀博士班。

小提琴演奏家 張鈞雅

 張鈞雅.JPG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音樂系畢業,師事廖年賦教授,隔年考取德國科隆音樂院烏帕塔分校(Hochschule für Musik Köln- Wuppertal),師事Emilian Piedicuta。2007年取得小提琴演奏家碩士文憑,回台後積極參與室內樂及交響樂團的演出,前後曾擔任台北世紀交響樂團第二部首席、台北縣交響樂團第二部首席、市民交響樂團首席、長榮交響樂團等演出。目前任教於北成國小音樂班、南湖國小弦樂團。

吳稚敏

吳稚敏 


吳稚敏,1978年生,台北人。五歲開始學習鋼琴,八歲學習小提琴,先後就讀光仁國小、古亭國小、仁愛國中、中正高中音樂班。雖然國、高中都是以小提琴為副修,但對小提琴的熱情越發強烈,因此在校期間非常努力地鑽研小提琴技巧及曲目,於高中畢業時順利以小提琴主修甄試進入私立輔仁大學音樂系。2000年2月參加台北-明思克(Minsk)俄國學派國際音樂營暨音樂展演,接受庫欽斯基教授(Prof. Eduard Kuchynski)之指導,並於學員結業音樂會中演出。2000年6月畢業於輔大音樂系,並應屆考取同校之研究所碩士班,屆時擔任輔大音樂系管弦樂團首席。2001年參加新成立之長榮樂團招考,順利考取成為小提琴演奏團員。在樂團工作期間仍繼續攻讀碩士,於2004年取得小提琴演奏碩士學位。小提琴曾師事李家驤、許綺文、紀珍安、周崇美、鄭斯鈞、麥韻篁、林暉鈞、黃瀚民。

小提琴演奏家 黃裕峯

黃裕峰

黃裕峯六歲習琴,一路接受完整音樂教育薰陶。就讀台南女中音樂班時獲得台灣區音樂比賽小提琴獨奏第一名、室內樂第一名;師事小提琴演奏大師林克昌,為其在台入室弟子,盡得真傳,林克昌評論其演奏詮釋「熱情澎湃,豐富多變」。其後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甄試主修第一名錄取,為探索更廣闊之音樂天地而取得全額獎學金赴澳洲昆士蘭皇家音樂學院深造,並榮獲奇美文化基金會獎學金。師事Carmel Kaine,於1999年畢業。就學期間擔任該校交響樂團首席,被選在曼紐因(Yehudi Menuhin)與祖克曼(Pinkus Zukerman)大師班表演,於昆士蘭省與新南威爾斯省累積豐富之獨奏與室內樂巡迴演出經驗,並獲得北昆士蘭協奏曲大賽第一名。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小提琴圖片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小提琴樂曲介紹

  1. 無伴奏作品: 巴哈的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與奏鳴曲, 可稱得上是小提琴演奏的聖經, 地位就如同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是大提琴演奏的聖經, 以及巴哈的十二平均率為鋼琴演奏的舊約聖經, 和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為鋼琴演奏的新約聖經.
    與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類似的是, 巴哈的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與奏鳴曲中的組曲都是由風格不同的各種舞曲所組成, 例如: Allemande (阿勒曼舞曲) Sarabande (薩拉邦德舞曲) Courante (庫朗舞曲) Bourrie (布雷舞曲) Gigue (吉格舞曲) 等... 然而在無伴奏小提琴中, 巴哈寫了三首組曲, 三首奏鳴曲. 另外, 無伴奏小提琴曲中, 還有一首不得不提的佳作就是 Paganini (帕格尼尼) 的24首隨想曲 (cappricio). 裡面用到十分艱難的小提琴演奏技巧, 可見 Paganini 本人之功力, 難怪他有小提琴之神的封號.
  2. violin concerto: 接下來最著名的要算是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violin concerto) 了. (其實這種n大, 都是見仁見智, 不必太在意...) 裡面包含了: 貝多芬, 孟德爾頌, 布拉姆斯, 以及 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 (若是五大的話, 大概再加上布魯赫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每一首都是十分動聽的經典之作.
    其中布拉姆斯的 violin concerto, 就常被用作廣告配樂片段, (那個義美..酸梅.湯...~_~...) 柴可夫斯基的 violin concerto有一陣子更誇張, 每次聽到一堆初入門古典音樂者, 一上BBS劈頭就問: "請問 Mr. Brown Coffee 的配樂..." 就像"請問馬友友的無伴奏大提琴"一樣令人受不了... 好像全世界只有一個人會拉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似的... 除了四大或是五大之外, 還有許多好聽的 violin concerto, 例如: 音樂神童莫札特的五首 violin concerto 就是非常好聽的曲子. 而且這五首曲子算是少數小提琴名曲中, 一點也不多愁善感, 而是非常活潑輕快, 甚至愉快雀躍的曲子...
    另外, 韋瓦第 (Vivaldi) 寫了許多小提琴協奏曲,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四季 (The Four Seasons), 裡面用聲音表現出春, 夏, 秋, 冬, 四季不同的感覺. 西貝流士 (Sibelius), 巴哈的兩首 violin concerto, 以及一首雙小提琴concerto, Paganini的五首violin concertos, Bruch 的其他 violin concertos, Dvorak的 violin concerto,...等. 還有 Bruch 的蘇格蘭幻想曲 (Scotish Fantasy)...
    除了這些 violin concerto 外, 還有一首很有名的差點忘了... 那就是: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Butterfly Lover's Violin Concerto) 這首梁祝是中國作曲家 陳鋼 與 何占豪, 在上海音樂院當學生時, 取材自黃梅調中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及旋律, 加以寫作而成的. 全曲為單一樂章, 分為相愛, 抗婚, 化蝶三個段落, 旋律非常優美動聽, 是很有名的曲子. 當時首演是由中國小提琴家俞麗拿擔任演出. 後來日本小提家西崎崇子 (Takako Nishizaki) 也錄過好幾次錄音, 成為梁祝的代言人之一. 其他版本還有: 薛偉, 呂思清, ... 等.
    除了 violin concerto, 也有與其他樂器同為主奏的多重協奏曲, 如: Brahms 的 double concerto (violin+cello), Mozart 的 sinfonia concertante (violin+viola), Beethoven 的 Triple concerto (violin+cello+piano), 等...
  3. violin sonata: 小提琴作品除了 concerto 外, 還有許多 sonata (奏鳴曲)... 例如: Beethoven 十首 violin sonata, Bach violin sonata, Mozart 許多首 violin sonata, Brahms 三首 violin sonata, faure (佛瑞) violin sonata, franck (法朗克) violin sonata, ...等.
  4. 其他: 其他有 violin 出現的曲子, 大部份是與其他絃樂器 (viola, cello, double bass) 一起出現在各式室內樂 (chamber music)中, 例如在各大 piano trio (鋼琴三重奏), piano quartets (鋼琴四重奏), string quartets (絃樂四重奏), string quintets(絃樂五重奏),...等.
    另外, 羅西尼 (Rossini) 有一組 6 首 絃樂奏鳴曲, 寫作於十二歲, 據說 Rossini 也是一個和 Mozart 一樣天才的作曲家, 從小也才華洋溢, 而且他經常與人比較誰能在最短時間內作完一首曲子. 例如這一套作品, 據說只花了他三天時間... 另外與這套作品相提並論的就是 孟德爾頌 (Mendelssohn) 的 12首絃樂交響曲... 創作於13歲之前...

小提琴歷史

目前對小提琴最早的明確記載是Jambe de Fer於1556年出版於里昂的《音樂摘要》( Epitome musical )。 此時小提琴已經傳遍歐洲。此時小提琴已經傳遍歐洲。

最古老的四弦小提琴是由著名的安德里亞·阿瑪蒂 ( Andrea Amati )應梅第奇家族之請製作於1555年。阿瑪蒂是當時著名的撥絃樂器製作師,他有一套嚴格的製作流程來保證他作品的精緻優雅。阿瑪蒂是當時著名的撥弦樂器製作師,他有一套嚴格的製作流程來保證他作品的精緻優雅。不僅如此,他還率先將拱形結構引入撥絃樂器的製作中,據他所知,拱形結構能明顯提升撥絃樂器的音色與聽感。不僅如此,他還率先將拱形結構引入撥弦樂器的製作中,據他所知,拱形結構能明顯提升撥弦樂器的音色與聽感。
 

當時魯特琴 ( Lute )在貴族中很流行。而梅第奇家族需要一種與魯特琴類似,但能用於街頭演奏的樂器,故爾向安德里亞·阿瑪蒂定做了小提琴。而梅第奇家族需要一種與魯特琴類似,但能用於街頭演奏的樂器,故爾向安德里亞·阿瑪蒂定做了小提琴。

小提琴迅速流行起來,不論是街頭藝人還是貴族都對它青睞有加。小提琴迅速流行起來,不論是街頭藝人還是貴族都對它青睞有加。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在十六世紀下半葉命阿瑪蒂組建了一隻完整的絃樂隊,這便足以說明當時小提琴的熱度。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在十六世紀下半葉命阿瑪蒂組建了一隻完整的弦樂隊,這便足以說明當時小提琴的熱度。

 

小提琴歷史

最早出現的弓弦樂器可能出自中亞 ,並逐漸傳播到中國、 印度和中東 。

現代意義上的小提琴最早出現於16世紀早期的義大利北部威尼斯等港口。現代意義上的小提琴最早出現於16世紀早期的義大利北部威尼斯等港口。 它本來在義大利文中稱為“ violin ”,意為“小中提琴”(“ viola ”)。它本來在義大利文中稱為“ violin ”,意為“小中提琴”(“ viola ”)。最早期的小提琴,除了一些文藝作品中有所反映之外,沒有保存至今的實物。最早期的小提琴,除了一些文藝作品中有所反映之外,沒有保存至今的實物。 1505年的一幅壁畫上有一把三弦小提琴,這是至今可見的最早的小提琴的形象。 1505年的一幅壁畫上有一把三弦小提琴,這是至今可見的最早的小提琴的形象。早期很多小提琴只有三根弦,由此推斷,小提琴最初的製作者可能借鑒了其他早於小提琴的樂器,比如中世紀三弦琴( Rebec ),這種琴自10世紀開始出現並被使用,它自身源于阿拉伯的雷貝琴( Rebab )。早期很多小提琴只有三根弦,由此推斷,小提琴最初的製作者可能藉鑑了其他早於小提琴的樂器,比如中世紀三弦琴( Rebec ),這種琴自10世紀開始出現並被使用,它自身源於阿拉伯的雷貝琴( Rebab )。

目前對小提琴最早的明確記載是Jambe de Fer 於1556年出版于里昂的

小提琴介紹

       小提琴不僅是管弦樂隊中最重要的樂器,同樣在室內樂, 民謠樂,爵士樂等領域散發其迷人的魅力。因為它是多才多 藝的 ,既能唱出悠揚如詩般的曲調,又有時讓人感到耳花繚 亂。 小提琴屬於弦樂器,音域至少三個八度,琴身由木材制 成,琴弦則由純鋼制成。

  它的長度是多種多樣的,但琴身常 在36厘米左右。 小提琴是四根弦的樂器,通過琴弦振動發聲,現代的小 提琴源於16世紀歐洲早期的四弦琴。 意大利的小提琴是世界上最好的,特別是阿馬提家族的。

  在小提琴制造的過程中,琴弦要經受7.7公斤向下的重力。 現代的管弦樂團通常有大約有24把小提琴,分成第一小 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兩個部分,在演出中小提琴的任務要比任 何其它樂器都重。它們的發音清澈脫俗,經常與其它的樂器 形成鮮明對照。

  小提琴也是至高的室內樂器,許多作曲家為它精心譜寫 樂曲。其中,弦樂四重奏的配置是最佳的,它用兩把小提琴, 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在這一組合中,小提琴在其它提 琴家族成員的協奏下無疑顯得高貴且游刃有余。

  小提琴在鄉村樂的應用是很有名的,發展於美國南部, 是英國移民喜聞樂見的樂器,如今被繼承下來。這種以小提 琴為主的鄉村樂,滑音和雙音等裝飾音用的相當普遍,其中 有越來越快的演奏,可以讓空氣充滿幻想與激情。 用弓來拉兩根弦可以演奏雙音和弦。在有些情況下,要 用指來彈撥弦。雙滑音則要在拉弦的同時用手指在琴弦上游動。

  一般人在提到所知的樂器時,幾乎不可避免地都會把小提琴擺在前幾位。它清脆的聲音,人人耳熟能詳。它的音質多變,在管弦樂團佔有主導地位。
小提琴是所有樂器中最為人喜愛的一種,優美的音色和出色的情感表現,實在是獨奏最理想的樂器。近幾世紀來,小提琴一直大受演奏家和聽眾歡迎。此外它在交響樂和室內演奏器中扮演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所有現代樂器中,小提琴可說是最簡單的一種,主要的部份包括一個上過漆、光滑、中空的木制共鳴箱,以及一個長長的琴頸﹔四條弦緊繃繃地架在琴頸上。這種曲線優美的設計,並不祇是徒具裝飾的功能,其大小的比例完全是依據聲樂學設計的。小提琴的外形雖簡單,結構卻可細分成七十個部份。

  小提琴的存在可遠溯至公元1550年,至於何時成為有地位的樂器,則要追溯至1600年左右了,當時它第一次以標准的姿態出現在意大利的歌劇交響樂團裡。到了1626年,法王路易十三在宮中組織交響樂團,小提琴的地位因而再提高,自盧利以后,它的聲譽更為卓著。

  在早期,由於小提琴的弦太粗,而且架得太鬆,所以音調呆板而低微。在十八到十九世紀之間,小提琴制作技巧得到小提琴作曲家韋發第和塔替尼諸人的啟發而大有改進。他們在協奏曲和奏鳴曲獨奏時要求飽滿、清晰而響亮的聲調,因此改用較細的弦,而且把弦拉得較緊,以使演時能發揮得盡善盡美。其它細小的改變是小提琴的內部結構和指板,以便承受額外的拉緊。

  於是,演奏的水准大大提高,不僅節奏流暢,而且能闡釋曲中的意義。左手奏技巧已漸臻完美,而新指法亦不斷推陳出新。

  在十八世紀初期,已開始流行把小提琴架在顎下演奏,取代抵著胸部或鎖骨的演奏法。十八世紀末期弓弦也有顯著的改善,彈性較佳,長度寬度皆有增加。

  十八世紀末期,小提琴已建立現代的形式,中世紀的小提琴再也派不上用場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因帕格尼尼(1782~1840)而大放異彩,他出神入化的演奏,令聽眾如痴如醉,幾近歇斯底裡的境地,有人譽之為「小提琴之王」,誠非過譽。帕格尼尼為小提琴創作了許多復雜而美妙的音樂,至今仍是音樂界名手的最有挑戰性的項目和靈感的泉源。

  小提琴是最好的獨奏項目,若說鋼琴是樂器之王,那麼小提琴則為樂器之后。現今一流而為聽眾熟知的小提琴演奏家有:海飛滋、史坦因、曼紐因、佐克曼等。

  在地中海沿岸各國,小提琴是浪漫抒情的象征,樂手在小餐館桌旁用它來取悅年輕的情侶﹔同時,它也是跳舞時的良伴,幾乎所有傳統舞蹈均以小提琴伴奏。在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常見吟唱詩人一邊歌唱一邊拉奏弦樂器。
  
  小提琴是最能表達感情的樂器之一,許多作曲家用它來喚起聽眾的共鳴。借著不同的演奏方式,小提琴可以產生各種不同的聲音效果。以弓拉琴弦,可以產生柔和的琴聲,營造安靜詳和的氣氛,亦可發出如童聲高音般的純淨音色﹔以弓擦琴弦,可以產生充滿怒意的刺耳效果,用來描繪暴風雨過境或暴亂場面。

  手指沿琴弦滑動按壓,則可以為悲傷的音樂增添令人感到顫抖的效果。以指撥琴弦產生短促明快的聲音,則與輕快的氣氛相互呼應,常用來描繪舞蹈或雨滴落地時的情景。

  近年來,小提琴成為現代流行樂及爵士樂愛用的樂器之一。許多搖滾樂手及流行樂器手已棄用音響合成器,把音樂改編成採用大量小提琴的管弦樂曲,以創造比較柔和的效果。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小提琴介紹

小提琴有四根弦,從粗到細的定音依次是G、D、A、E。每一根空弦之間相差的音程都是純五度;每根空弦都能在不同的把位上奏出完整的音列;每根空弦能奏出的音域都在兩個八度左右。
小提琴能自如地演奏音階音程跳動和各種裝飾音,熟練的演奏者可以在速度允許的情況下演奏半音階。在速度不快的情況下,小提琴還可以演奏雙音,較容易演奏的有:大六度,小六度,減七度,大三度,小三度。比較困難的有:純四度,增四度,增五度,減五度,八度,大二度。演奏有困難的雙音有:小二度,純五度。在把位和空弦運用合理的情況下,小提琴還可以演奏3個音或者4個音組成的和弦。並能輕鬆演奏各種調的音樂作品.
除了用常規的弓法來演奏外,小提琴還可以用撥奏跳弓擊弦,加弱音器等色彩性奏法來表演。特別的情況下,小提琴還可以通過改變定弦音高來獲得特殊的音色色彩。這時,小提琴聲部的樂譜就要進行移調處理。
小提琴的每一根弦都有自己的特點,在音樂作品中,經常標明單獨用G弦來演奏,G弦的特點是音響豐滿,渾厚。
小提琴的音色具有人聲的特點,演奏靈活,攜帶方便,表現力十分豐富,既能演奏抒情的旋律,也能演奏充滿技巧性的華彩樂段,也可以作為節奏樂器來使用。無論是在管弦樂隊中還是在喜愛音樂的人家中,小提琴都成為一件不可取代的樂器,被人稱之為樂器中的皇后,而小提琴亦在流行音樂中代表二胡。

小提琴的歷史

最早出現的弓弦樂器可能出自中亞,並逐漸傳播到中國印度中東
現代意義上的小提琴最早出現於16世紀早期的義大利北部威尼斯等港口。它在義大利文中稱為「violino」,意為「小的中提琴」。最早期的小提琴,除了一些文藝作品中有所反映之外,沒有保存至今的實物。早期很多小提琴只有三條弦,由此推斷,小提琴最初的製作者可能借鑒了其它早於小提琴的樂器,比如中世紀三弦琴(Rebec),這種琴自10世紀開始出現並被使用,它自身源於阿拉伯的雷貝琴(Rebab)。
目前對小提琴最早的明確記載是 Jambe de Fer 於1556年出版於里昂的《音樂摘要》(Epitome musical)。此時小提琴已經傳遍歐洲。
最古老的4弦小提琴是由著名的安德雷亞·阿瑪蒂Andrea Amati)應美第奇家族之請製作於1555年。阿瑪蒂是當時著名的撥弦樂器製作師,他有一套嚴格的製作流程來保證他作品的精緻優雅。不僅如此,他還率先將拱形結構引入撥弦樂器的製作中,據他所知,拱形結構能明顯提升撥弦樂器的音色與聽感。
當時魯特琴Lute)在貴族中很流行。而美第奇家族需要一種與魯特琴類似,但能用於街頭演奏的樂器,故爾向安德雷亞·阿瑪蒂定做了小提琴。
小提琴迅速流行起來,不論是街頭藝人還是貴族都對它青睞有加。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在十六世紀下半葉命令阿瑪蒂組建了一隻完整的弦樂隊,這便足以說明當時小提琴的熱度。
據琴身所標明的日期來看,現存最早的小提琴是一把「查理九世」(Charles IX),由安德雷亞·阿瑪蒂在1560年製作於義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納(Cremona)。而至今為止最有名的小提琴,應該是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1716年製作的「彌賽亞」(Le Messie),也作「Salabue」,這把琴現藏於英國牛津的Ashmolean博物館。
從16世紀到18世紀最著名的製琴師有:
  • 阿瑪蒂家族(義大利),包括:安德雷亞·阿瑪蒂(Andrea Amati)(1500-1577),安東尼奧·阿瑪蒂(Antonio Amati)(1540-1607),基羅拉摩·阿瑪蒂 I(Girolamo Amati I)(1550-1630),吉羅拉莫·阿瑪蒂 II(Girolamo Amati II)(1649-1740),尼科洛·阿瑪蒂(Nicolo Amati)(1596-1684)
  • 瓜奈里家族(義大利),包括:安德雷亞·瓜奈里(Andrea Guarneri)(1626-1698),曼圖阿(義大利北部城市)的皮埃特羅·瓜奈里(Pietro of Mantua)(1655-1720),朱塞佩·瓜奈里(Giuseppe Guarneri/Joseph filius Andreae)(1666-1739),(威尼斯的)皮埃特羅·瓜奈里(Pietro Guarneri)(1695-1762),朱塞佩·瓜奈里·德爾·傑素(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u)(1698-1744)
  • 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家族(義大利克雷莫納)。
  • 雅各·史坦納(Jacob Stainer)(1617-1683)(蒂羅爾地區)

小提琴介紹

小提琴屬於弓弦樂器,是現代管弦樂團弦樂組中最重要的樂器。作為現代弦樂器中最具份量的樂器,小提琴主要的特點在於其輝煌的聲音、高度的演奏技巧和豐富、廣泛的表現力。又被稱作為樂器中的女王。
小提琴是提琴家族中最小、音高最高的一種,比它大的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